Posted by : Chih-Hao Chang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星期人物》翁啟惠 學術界大器晚成典範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mar/16/today-c10.htm

◎記者郭怡君╱專訪
  去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中研院院士翁啟惠,留美發展二十多年,已成為國際生物化學界的重量級人物,終於在今年返鄉接掌中研院基因體中心主任一職。 翁啟惠在三十歲那年,才以中研院生化所助研究員留職留薪的身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堪稱是「大器晚成」的典範。
 翁啟惠是美國加州史客普研究院化學講座教授,在美領導的研究團隊多達四十人,每年執行和參與其他大型整合計畫的經費平均高達兩億台幣,領導大型研究計畫 的能力備受美方肯定。回台接任基因體中心主任,除了對故鄉的使命感外,也因為他認為台灣在基因生技發展領域,的確有機會趕上先進國家。
 翁啟惠念高中時就對化學反應很有興趣,當年他原本念甲組,可以保送清華化學系,沒料到高三那年聯考制度丕變,原本在甲組的醫科被分到丙組去,在父母都希 望小孩立志考醫科的時空環境下,翁啟惠高三下學期才轉念丙組,因為需要多考一科生物,結果聯考沒考好,只考上台大農化系。
 翁啟惠回憶,農化系的課雖然也有化學,但許多科目是跟農業有關,而他對農業卻完全沒興趣,所以他念大學時「失落感很重,並沒有好好念」。原本他差一點要轉到化工系,化工系都答應讓他進去了,卻因為察覺自己對工程也沒興趣,就在農化系窩到畢業。
 翁啟惠人生第一個的轉捩點,是服役後選擇回台大化學系當王光燦教授的助教。「去當助教,才發現我的化學基礎不夠好,很幸運能跟到王老師做實驗,奠定我在 化學領域的基礎,也啟發了我對研究的興趣。」王光燦教授後來到新成立的中研院生化所籌備處當研究員,翁啟惠也跟著王老師到了中研院,開啟他跟中研院長達十 多年的緣分。
 翁啟惠一九七二年在中研院生化所邊當助研究員,邊在台大生化所修碩士學位,直到一九七九年才啟程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所攻讀博士。
 翁啟惠說,「年紀那麼大了才去念博士」,主要是因為他剛到中研院做研究時,正是生物有機化學研究剛蓬勃發展的時候,因為對蛋白質的合成非常有興趣,一頭栽進去做研究就「渾然忘我」,直到要升等時才猛然想起:少了博士學位,在學術界要往上爬會很困難。
 翁啟惠申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所博士班,立刻就被核准了,因王光燦教授和中研院院長錢思亮都非常看好翁啟惠未來的發展潛力,特別破例讓他「留職留薪」出國進修,但取得博士學位的翁啟惠最後選擇留在美國發展,只好賣掉台北的房子,將中研院發給他三年多的薪水都還回去。
 翁啟惠說,為了他決定留在美國發展,王光燦老師還親自到美國兩次「勸退」,不過指導翁啟惠做博士論文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白邊教授對王光燦說,翁啟惠雖 然三十歲才來念博士,但才三年就拿到博士學位,且累計發表將近二十篇論文,是一般博士生的七、八倍,「留在美國發展,我有信心他會成為不得了的大學者」, 才讓王光燦坦然接受翁的留美抉擇。
 在麻省理工學院跟白邊教授做研究,是翁啟惠人生的第二個轉捩點,「可以說我是跟到白邊教授,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研究。」翁啟惠描述,在台灣,教授指導的 方式大多是希望學生「賣力做實驗」,著重細節和技術面,讓學生思考的機會很少,在美國則是給一個很大的方向,只跟你說這個題目為何重要,不跟你說細節,必 須要自己去思考「實驗怎麼設計、研究怎麼達成。」
 翁啟惠指出,還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在「表達能力」,美國教育體系從小就重視「表達能力」,台灣傳統教育卻是叫小孩子「有耳無嘴」,要接受大人說法,要當個 「叫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的乖孩子,美國教育則是從小就鼓勵孩子要主動表現,要善於建立人際關係。翁啟惠強調,很多台灣留學生到美國,成績雖然很好,卻 因為在「表達能力」有很大落差,會比較難出頭。
 「獨立思考和表達能力」是好人才的基本要件,翁啟惠建議我們的教育體系要多加強這兩方面,方能讓台灣人才素質有效的向上提升。

總網頁瀏覽量

Blog Archive

技術提供:Blogger.

- Copyright © A hospice intensivist -Metrominimalist- Powered by Blogger - Designed by Johanes Djog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