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 Chih-Hao Chang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以為這本書是翻譯的書,但是在amazon上找不到。不過寫得是蠻有趣的,裡面的例子也都很本地化。

損失趨避 (loss aversion)

丟掉1000元的痛苦大於得到1000元的高興。獲利時覺得是應得的,虧損時心急如焚。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對自己擁有的東西賦予非常高的價值。我想起之前有人中了一千萬的發票,但是已經一年前的發票,早已超過兌獎時限,但是中獎的人痛苦了好幾天。這個結果和他完全不對舊發票是一樣的...

安於現狀(status quo bias),
想起以前練習中打時,用注意輸入已經可以到1分鐘約50字左右,但是後來因為看了其他人學習無蝦米,砍掉重練,一開始要重新學拆字可能1分鐘打不到10個字。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反而比原先注意輸入打得更快。又例如蔡英文的政見也是維持現狀...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接受手術增加10%存活率,和不做手術會減少存活率是不同的。書裡舉的例子是抽菸時可以禱告嗎?禱告時可以抽菸嗎?這就了解為什麼健檢大行其道,因為沒檢查出來可能會損失n年的的生命...  腫瘤指數也是常見的健檢項目。

忽視應得而未得的收益 (insensitivity of foregone gain)
人們對沒有拿到手的獲得、機會原本敏感度低。這讓我想到chenglap寫的,如果人們不知道他們該得到的是那麼多,那他們就不會去爭取。

定錨效應 (anchoring effect)

書裡舉的例子是8x7x6x5x4x3x2x1和1x2x3x4x5x6x7x8 感覺不一樣。這個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在think fast and slow也有寫到。書裡又寫到人們容易高估連續事件的成功機率,而低估獨立事件的。所以在殺價時都要先開一個很離譜的價格,即使雙方都知道這是很離譜的開價。(這不就是在講台灣的房價嗎?賣不掉加價賣)

風險中立(risk neutral) 風險趨避(risk averse) 風險偏好(risk seeking)。一個理性的決策者應該是風險趨避的,因為錢越多,增加一塊錢可以帶來的滿足越少。在失去時,理性的決策者是風險趨避的,而正常的傻瓜是風險偏好的。

比例偏誤(proportion bias)
把80元的東西殺到60元比500元的東西殺到480元有成就感。這就像買房時給的仲介費一樣,只有2%,但其實是幾十萬元。

私房錢效應 (house money effect)
人們對待賭博賺來的錢和工作賺來的錢在 消費傾向、風險態度都不同。記得在巨波投資法書裡也是這樣子寫,用莊家的錢來玩。但是這本書認為 如果不想當正常的傻瓜應該明白錢是等價的,要一視同仁。

沉沒成本謬誤 (sunk cost fallacy)
就像終身醫療保險一樣,繳20年能夠有終身的保障(也許保障不多)。但是如果繳了5年後不想繳了,卻又捨不得不繳。又或者像台灣最著名的核四廠。蓋了這麼多年後封存,也算是沈沒成本吧。

總網頁瀏覽量

Blog Archive

技術提供:Blogger.

- Copyright © A hospice intensivist -Metrominimalist- Powered by Blogger - Designed by Johanes Djog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