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outside of medicin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生醫跨界大冒險 會後心得
八月31參加廖威宣學長在林口場的生醫跨界大冒險 - 闖入M.I.T. Sloan的醫生日記。之前遇到學長是在嘉長的時候,那時我應該是fellow,後來又過了幾年,學長已經是網路名人了。雖然我本身對MBA是沒有興趣,但是也從中聽到許多寶貴的經驗。
這場的結論就像一本書的名稱,重點不在你多優秀,而在你想多優秀 (It’s Not How Good You Are, It’s How Good You Want to Be)。廖醫師這次不是講如何申請上MBA,是講他在MBA唸書的經過。一天只睡4小時,參加競賽被同組學員強迫退出,如何自學會計,其中甘苦不是一般人能體會的。
學長也講了有關美國求職的重要性,就是靠人際網路,這也是名校的魅力與好處,除了老師同學學長姐都是優秀人才各國菁英,眼界不同,在未來生涯上也是多有幫助。這也難怪大家都想擠去名校,或是送自己的小孩進去了。
學長能夠進入Boston Scientific實習,也是非常的厲害,能夠把他MD的價值發揮出來。他說美國職場文化,要有自我推銷的能力,這不是在台灣白色巨塔內工作的人能想像的。還有升到什麼職位要達成什麼目標都寫的清清楚楚。這一點也和台灣公司濃厚的人治色彩不一樣。
其實這場演講重點就是自我追尋的過程,人生最重要的事,威宣學長的故事非常的激勵人心。今天聽完的感想只有兩個字「超狂」。
這場的結論就像一本書的名稱,重點不在你多優秀,而在你想多優秀 (It’s Not How Good You Are, It’s How Good You Want to Be)。廖醫師這次不是講如何申請上MBA,是講他在MBA唸書的經過。一天只睡4小時,參加競賽被同組學員強迫退出,如何自學會計,其中甘苦不是一般人能體會的。
學長也講了有關美國求職的重要性,就是靠人際網路,這也是名校的魅力與好處,除了老師同學學長姐都是優秀人才各國菁英,眼界不同,在未來生涯上也是多有幫助。這也難怪大家都想擠去名校,或是送自己的小孩進去了。
學長能夠進入Boston Scientific實習,也是非常的厲害,能夠把他MD的價值發揮出來。他說美國職場文化,要有自我推銷的能力,這不是在台灣白色巨塔內工作的人能想像的。還有升到什麼職位要達成什麼目標都寫的清清楚楚。這一點也和台灣公司濃厚的人治色彩不一樣。
其實這場演講重點就是自我追尋的過程,人生最重要的事,威宣學長的故事非常的激勵人心。今天聽完的感想只有兩個字「超狂」。
非典型醫路座談會心得
這個座談會真的令人眼界大開,原本報持著朝聖的心態,想見見Steve到底長得怎麼樣,想不到收獲如此豐盛。
如同巨波投資法寫的到的,投資要先看的是「大畫面」。做MD或是biotech,還是要了解整個healthcare, big pharma的生態。在preclinical, clinical trial, 到開始使用藥物,你的目標放在那個方向。(其中以preclinical 和phase Ⅲ trial 最花錢)
如同Diana所提到,外商公司在台主要是以銷售為主。所以MD角色只在最後一環和end user的接觸。她也提到如果心裡想著要離開醫院,但是每天都到醫院上班,是不可能的。(這個之前去聽Bill Lee的演講也有聽到,最重要的是決定目標, 其他就很簡單了。但如何決定目標,找到喜歡做的事又很難,不過這點今天也得到解答,就是vision)
而她也講到如何和不同領域的人合作是一個很難得學習到的經驗。(像電影設計思考裡講的,除了multidisciplinary team還要有multidisciplinary people,還有一 個可口可樂的設計師說if you can't invent yourself, you can't invent team)
今天解開我的長期以來的疑惑就是Carlos講的,V square,還有change所需要缺一不可。之前就很佩服我的高中同學,台大醫畢業後就到美國當急診醫生,或是之前看很多書卷獎得主為何要選皮膚科,除了他們頭腦好之外,就是有好的眼光。像我在選專科或次專科時並沒有放眼未來做評估,到了今天才體會到。
大家都喊著醫療崩壞,或是美國和台灣一個給付是USD一個是TWD,但是沒想到背後的原因。我之前的解釋是美國人命比較值錢,不過Nelson給了一個更好的解釋,就是一樣名字的東西實際上是不一樣的。我聽這段特別有感覺,因為我早上正是六點多起床去醫院查房後再來參加座談會的。事實上我也從來不認為醫療崩壞,對我來說困擾的是做的虛功太多,還有收入是paid by hour or cases (non scalable job)。
陳董是體制內的菁英,他也講出很實際的問題。每個人看每種病,診查費都一樣,從年輕做到老都一樣。就像塔雷伯書裡寫的為何他要做交易這一行,因為他做的是scalable jobs。例如作家、歌手都是贏者全拿,做一樣的事但是可能一個人收人是另一個人的數百萬倍。而non scalable job就是類似現在拿的PF,看一個人多少錢,查一床多少錢,打一個報告,做一個檢查多少錢。如果有人問你是要名還是要利?不要陷入二選一的陷阱,當然要回答兩個都要。
Steve的課前作業,正是一條秘訣,先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再搜尋想要的工作,再根據工作培養所需要的技能或學歷,然後評估自身資源,家人支持,這樣才有可能MD outside of medicine。
多人都提到的重點
skill 大於 degree
英語的重要(我在fb上最尊敬的魚師也提了好多次,李光耀也提了很多次,還有今天的講者也是)以前大學時英文會話都被分配到程度最低的一組… 直到這兩年才醒悟…
So you want to be a computational biologist?
So you want to be a Pharmaceutical Physician?
如同巨波投資法寫的到的,投資要先看的是「大畫面」。做MD或是biotech,還是要了解整個healthcare, big pharma的生態。在preclinical, clinical trial, 到開始使用藥物,你的目標放在那個方向。(其中以preclinical 和phase Ⅲ trial 最花錢)
如同Diana所提到,外商公司在台主要是以銷售為主。所以MD角色只在最後一環和end user的接觸。她也提到如果心裡想著要離開醫院,但是每天都到醫院上班,是不可能的。(這個之前去聽Bill Lee的演講也有聽到,最重要的是決定目標, 其他就很簡單了。但如何決定目標,找到喜歡做的事又很難,不過這點今天也得到解答,就是vision)
而她也講到如何和不同領域的人合作是一個很難得學習到的經驗。(像電影設計思考裡講的,除了multidisciplinary team還要有multidisciplinary people,還有一 個可口可樂的設計師說if you can't invent yourself, you can't invent team)
今天解開我的長期以來的疑惑就是Carlos講的,V square,還有change所需要缺一不可。之前就很佩服我的高中同學,台大醫畢業後就到美國當急診醫生,或是之前看很多書卷獎得主為何要選皮膚科,除了他們頭腦好之外,就是有好的眼光。像我在選專科或次專科時並沒有放眼未來做評估,到了今天才體會到。
大家都喊著醫療崩壞,或是美國和台灣一個給付是USD一個是TWD,但是沒想到背後的原因。我之前的解釋是美國人命比較值錢,不過Nelson給了一個更好的解釋,就是一樣名字的東西實際上是不一樣的。我聽這段特別有感覺,因為我早上正是六點多起床去醫院查房後再來參加座談會的。事實上我也從來不認為醫療崩壞,對我來說困擾的是做的虛功太多,還有收入是paid by hour or cases (non scalable job)。
陳董是體制內的菁英,他也講出很實際的問題。每個人看每種病,診查費都一樣,從年輕做到老都一樣。就像塔雷伯書裡寫的為何他要做交易這一行,因為他做的是scalable jobs。例如作家、歌手都是贏者全拿,做一樣的事但是可能一個人收人是另一個人的數百萬倍。而non scalable job就是類似現在拿的PF,看一個人多少錢,查一床多少錢,打一個報告,做一個檢查多少錢。如果有人問你是要名還是要利?不要陷入二選一的陷阱,當然要回答兩個都要。
Steve的課前作業,正是一條秘訣,先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再搜尋想要的工作,再根據工作培養所需要的技能或學歷,然後評估自身資源,家人支持,這樣才有可能MD outside of medicine。
多人都提到的重點
skill 大於 degree
英語的重要(我在fb上最尊敬的魚師也提了好多次,李光耀也提了很多次,還有今天的講者也是)以前大學時英文會話都被分配到程度最低的一組… 直到這兩年才醒悟…
So you want to be a computational biologist?
So you want to be a Pharmaceutical Physician?